中国公共招聘网

典型宣传

东辽织袜工织出农村人的新生活

文章来源:中国公共招聘网 时间:2020-01-08

一、“东辽织袜工”的由来

2005 8 月,东北袜业园开工建设,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东北袜业园已经成为吉林省知名企业的聚集地和中小企业集群地。建设初期,袜业园区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但受交通、食宿等因素的影响,只有百余名东辽籍农民工就地就近到袜园就业。看着别人的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好,许多东辽人到东北袜业园工作的愿望愈发强烈。随着辽源市城市建设不断深化,道路交通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东辽人自发性地到东北袜业园工作。截至 2015 年年底,到东北袜业园工作的东辽籍务工人员已达 1.5 万人。2016 年,东辽县结合实际,正式创建“东辽织袜工”劳务品牌,通过政企联合举办东北袜业园专场招聘会,组织纺织技术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个人品德提升活动,“东辽织袜工”技术骨干日

益增多,人均月收入达 3000 元以上,有的工人月工资近万元。截至目前,全县实现 2 万余名“东辽织袜工”在东北袜业园转移就业,“东辽织袜工”劳务品牌既帮助广大东辽人增加了收入,又向全省乃至全国展示了东辽人踏实肯干、砥砺奋进的优秀品质。

二、打造服务平台,让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有“依靠”

近年来,东辽县委、县政府面对就业压力增大、农民增收步伐放缓的实际情况,把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作为党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为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搭建服务平台。

(一)强化政策扶持引领

东辽县委、县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东辽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在就业服务、医疗保障、权益维护等方面给予政策保障,将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工作纳入乡镇政府绩效考核内容,明确目标任务,层层落实责任,各方协调配合,形成了“政府主导、乡镇主抓、社会参与”的工作推进机制。

(二)注重网络平台搭建

13 个乡镇建立了 52 个“农村半小时就业服务圈”,使全县农村劳动力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用工信息、培训、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等公共就业服务。2017 年以来,全县通过整合培训资源,累计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 3600 余人,创业培训 1196 人;累计发布各类用工信息近万条,累计为农村劳动力发放小额担保贷款 4200 余万元。

(三)加大扶持资金投入

2017 年以来,为全县乡镇制袜企业投入 450 万元资金,用于完善场地、购买设备,为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服务保障。

三、打造培训平台,让农民工就业创业有“本领”

东辽县把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作为首要任务,紧紧围绕大力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技能本领的主题,积极组织开展技能培训。一是组织开展引导性培训。充分利用每年农闲季节,邀请人社、司法、妇联、医疗卫生等相关部门的专业人员,深入乡镇、村屯,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涉及的劳动关系、权益维护、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进行集中培训,截至 2019 年已累计培训 3200 人次。二是组织开展实践性培训。县里组织有从事袜业生产加工意向的农村劳动力到东北袜业园学习,由袜业园的技术人员进行实际操作培训。2017 9 月,一次性组织 1100 多人到袜业园实地培训,经过系统培训后,先后有 940 多人实现就业,月平均工资约为 3500 元。全县制袜企业已发展到 70 多家,每个乡镇都有 3~5 家袜厂,实现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满足企业季节性务工人员的需求。三是组织开展创业培训。充分利用辽源袜业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组织一些有创业能力、创业愿望的高素质农村劳动力,集中开展了网络创业培训。从 2017 年开始,每年聘请省内专家举办网创培训班,对创业者进行“互联网 + 创业 + 袜业”培训,已累计培训 980 余人,其中针对袜业电商培训 300 余人,有 270 余人已在网上开店,成为销售棉袜的“小老板”。

四、打造对接平台,让农民工就业创业有“渠道”

(一)积极搭建岗位对接平台

每年以“春风行动”为契机,组织域内外企业和东辽县农村劳动力进行用工洽谈,为企业和农村劳动力搭建供需交流平台,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年均举办用工洽谈会 25 次以上,签订用工协议 6000 人次。充分利用农村大集,开展为农村劳动力“送岗位、送政策、送服务”(简称“三送”)下乡活动。2019 16 月,共开展“三送”活动 3 次,

发放各种宣传资料 1 万余份,深受广大农民欢迎。通过宣传,很多农民已走上了转移就业之路。

(二)主动开展政企对接活动

针对东北袜业园不断发展壮大,用工需求不断增加的实际,主动与企业对接,了解企业发展需求,积极帮助企业在各乡镇建设分厂,解决了农村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问题。目前,东北袜业园在东辽县乡、镇已建厂或在建袜业分厂 5 个,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 900 余人。同时,结合就业扶贫工作实际,东辽县投入 110 万元,在辽河源镇、足民乡的两个贫困村建成了袜业扶贫车间,带动贫困人口就业 38 人,人均月工资达到 1800 元。贫困人口不出村就能增加收入,进一步拓宽了贫困人口增收门路,加快了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步伐。

专家点评: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万余名吉林辽源东辽人从传统农业大踏步地走进织袜企业,他们学习技能、精心织造,他们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实现劳务输出由体力型、数量型向技能型、管理型转变。每年组织培训输出东辽织袜工 1000 余人。在地方党委和政府的引导扶持下,他们握指成拳,再次踏上征程,走出东辽,推广技术,带动创业。“东辽织袜工”织就了“中国棉袜之乡”,织就了“国家产业转型示范城”,也呵护着千百万人为梦想前行的步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