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韩国国际广播电台(KBS)报道,韩国继公共机构和大企业后,中小企业也将从2020年1月开始实施每周52小时工作制。对此,有人欢喜有人愁。支持的人表示,这才是“要工作也要生活”,但也有人担心之前不菲的加班费会因此缩水。此外亦有数据显示,韩国就业岗位正不增反减。分析认为,在制造业停滞的情况下,此举导致人工成本压力增加,企业对扩大就业岗位表现更加消极。
日常加班少了
每周68小时降至52小时
2018年7月1日开始,韩国民众迎来了缩短工作时长的第一周。根据韩国新修订的《劳动基准法》,拥有300名以上员工的企业必须执行“员工每周劳动时间不得超过52小时”的新规定(此前为每周68小时)——即每名员工在法定劳动时间40小时的基础上,每周加班的总时长不超过12个小时(包括节假日)。
2020年1月起,“52小时工作制”的范围将进一步扩大至中小企业。对此,韩国政府决定为50人以上、30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设定过渡期,时间截至明年年底。在此期间,即使每周工作时间超过52小时,也将免受处罚。即使员工向有关单位举报,确认企业违反规定,也将给予企业自行改善的时间,不予处罚。
SBS电视台报道称,“52小时工作制”的实行让韩国上班族能够按时下班,由此多出了至少1小时以上的晚间私人时间,这让他们的业余生活变得更加丰富。一名30多岁的上班族表示,他要用这一小时去健身馆锻炼。一些上班族则报名参加烹饪课。还有人下班后学习外语,让自己不断“增值”。此外,不少商家还针对“按时下班”的上班族推出了相应的营销活动,比如非休息日看电影的上班族,可享受打折优惠等。
JTBC电视台3日援引一名上班族的话称,现在是wolibal时代(work- life balance 的简称,译为工作生活平衡),缩短工作时间会提升生活质量。期待“52小时工作制”不仅改变韩国的职场文化,也让每个上班族真正享受到“要工作也要生活”的职场体验。
民调公司Realmeter此前发布调查结果显示,逾五成韩国人对52小时周工时制持赞成态度。Realmeter对全韩国500名成年人进行了关于缩短劳动时间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1.7%的受访者对缩短工时持赞成态度,认为该制度有望提升国民的生活质量,进一步增加工作岗位。31.6%受访者对缩短工时持怀疑态度,认为该制度会导致生产率下降和生产成本上升。
文化消费多了
傍晚看演出成为白领潮流
另外,韩媒称,每周52小时工作制给韩国演出事业带来积极影响。
据韩联社8月30日报道,票务网站Interpark发布的一份资料显示,韩国去年施行每周52小时工作制以来,平日音乐剧和话剧文化演出门票的销量同比增幅逾一成。
据报道,在施行每周52小时工作制之前的一年中,除儿童和家庭观众以外的平日普通观众人数约为217万人次。2018年7月1日制度施行以来,一年内观众增加了11.1%,达到241万人次。尤其是下午4点以前开始的日场演出同比增长22.1%,为52.5万人次。
为适应提前下班趋势,位于首尔的综合艺术中心“艺术殿堂”今年起将部分平日演出的开场时间从晚8点提前至7点30分。不少音乐剧组还将每周三定为“早场日”(Matinee Day),加大优惠幅度。
Interpark公演部门负责人表示,52小时工作制施行以来,购买力较强的职场人士开始选择在傍晚享受文化生活,对演出行业带来积极影响。
但并不是所有上班族都喜欢“52小时工作制”。韩国财经周刊《MoneyS》称,对于一些从事制造行业的上班族来说,“52小时工作制”并非是“好政策”。一名制造企业的员工表示,之前他除了基本工资外,还有不菲的加班收入。但受到新政影响,日后他的每月工资至少要减少100万韩元。“新政的初衷固然好,但不能一味要求缩短工时,要确保员工能够维持原来的收入水平也很重要。照此下去,甭说是‘要工作也要生活’,就连基本的生活也难以为继。”一名家庭主妇也在社交媒体上抱怨称:“现在老公是有时间陪孩子玩了,但他的工资也变少了,这能说是真正的幸福吗?”她的此番留言,获众多主妇点赞。
喜忧参半
大企业已有10万岗位消失
韩国实施每周52小时工作制度,旨在“通过分享工作岗位”来扩大就业,然而数据显示,韩国就业岗位不增反减。分析认为,在制造业停滞的情况下,此举导致人工成本压力增加,企业对扩大就业岗位表现得更加消极。
韩国统计厅发布的统计结果显示,今年2月韩国员工人数超过300人的大企业就业总人数为245.9万人,与开始实施每周52小时工作制之前的2018年6月份相比,八个月时间减少了10.6万人。
2018年7月开始实施相关制度后,虽然大企业的就业人数在最初的两个月内似乎有所增加,但此后已经连续五个月呈减少趋势。
韩国政府原计划通过实施一周52小时缩短劳动时间的工作制度增加企业雇用人数。韩国政府认为,只要用法律形式对劳动者的长时间工作作出限制,企业就会雇佣更多员工,以此来填补因为劳动者工作时间缩短造成的空缺。
韩国国会预算政策处2018年3月发布的报告预测,虽然在加班时间减少后劳动者的月薪会平均减少37.7万韩元,但可以催生12.5至16万个新的就业岗位。
统计结果显示,实际结果与韩国政府的预测完全相反。劳动时间虽然减少,但韩国劳动者的月薪却和以前保持一样或有所增加。这导致企业的用人成本压力大幅增加。
韩国雇佣劳动部发表的“私企劳动力调查”结果显示,今年1月正式职员的人均月薪418.5万韩元,同比增加8.6%,临时工和短期工的平均月薪(153.6万韩元)也增加6.3%,而相比之下,每名正式工的工作时间月均减少28.3小时,临时工和短期工的劳动时间则平均减少11.9小时。
报道指出,韩国制造业的停滞也是导致大企业就业人数减少的一大原因。但分析认为,在制造业停滞的情况下,韩国实施一周52小时工作制度,成了阻碍就业人数增加的重大因素。
2018年已经有民间研究所提出了这一预测。韩国经济研究院在2018年7月的报告中写道,如果不能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实施一周52小时工作制度只会导致就业岗位减少。研究所预测,此举将导致今年大企业就业人数减少9.54万人,整体就业人数减少10.29万人。
韩国环境经济研究院在报告中写道,“缩短劳动时间导致加班工资减少,而劳动者要求维持工资水平对企业造成巨大压力,最终导致企业通过提高时薪维持工资水平”,“企业也不会增加雇佣,而是会通过提高产品价格来应对劳动时间缩短的影响”。
调查显示,实施一周52小时工作制可以缩短劳动者的工作时间,有益于大企业劳动者实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但专家们一致认为,如果将这一制度扩大到中小企业,就只会导致就业岗位的减少速度越来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