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招聘网

就业服务

山东青岛:“大数据“出炉 “新职业“不断涌现

文章来源:中工网 时间:2020-12-14

·通信工程师岗位需求同比增长“翻两番”

·首次出现了工业大数据工程师、区块链应用操作员、无人机惯性导航工程师等用工需求

山东省青岛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日前发布《疫情影响下青岛市人力资源市场新变化的研究探索》。该报告首次公布了全市人力资源市场今年前三季度“大数据”。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青岛市人力资源市场发布的岗位需求总数为31.4万,同比下降1%,受到疫情形势变化影响,总体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V”形结构。

今年青岛人力资源市场用工结构变化明显,尤其是传统服务业用工需求下降明显,但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依托的服务业发展势头迅猛,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岗位需求分别同比增长了51.3%、39.2%。此外,今年也首次出现了工业大数据工程师、区块链应用操作员、无人机惯性导航工程师等“新职业”用工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建设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的青岛对于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的渴望。

互联网相关产业岗位需求猛增

该报告显示,今年前三季度,青岛市人力资源市场岗位需求的产业结构较之前变化明显,制造业岗位需求11.9万,同比增长3.5%,但服务业岗位需求同比下降1.4%。“今年以来,制造业尤其是与疫情防控相关的制造业,如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医药制造业岗位需求增幅较大,分别同比增长了87.5%、57.3%、19%。”市就业服务中心市场服务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今年受疫情的影响,服务业岗位需求“两极分化”严重。报告中数据显示,传统服务业岗位需求下降明显,尤其是住宿和餐饮业用工需求下降了40.3%,但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依托的服务业发展势头迅猛。其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岗位需求分别同比增长了51.3%、39.2%。同时,与互联网密切相关的平面设计员、课程顾问、人力资源师等岗位也首次进入需求人数前二十位。“这些岗位适应了远程工作、在线授课、云办公的用工新模式,在人力资源市场上颇为受宠。”从事人力资源行业的李钰告诉记者。

除了今年疫情带来的影响外,前三季度青岛人力资源市场供需结构的变化,也深受当下城市规划和重点产业布局的影响。随着青岛加快建设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打造“工匠之城”,全市人力资源市场上对于专业技术岗位的需求逐步增长。“今年前三季度,专业技术类岗位需求6.4万,同比增长了12.6%。尤其是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新基建领域的技能人才成为热点,通信工程师、电气工程师、设备工程技术人员、计算机软件技术人员岗位需求分别同比增长410%、159.7%、156.1%、73%。”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说,全市对于专业技术人才的渴求也体现在工资水平上,“专业技术类岗位平均招聘工资为每月6126元,同比增长13.6%,超过管理类岗位。”

而且,随着全市新旧动能转换的加快,岗位细分也呈现爆发式增长,新职业开始不断涌现。今年也出现了工业大数据工程师、区块链应用操作员、无人机惯性导航工程师、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等“新职业”用工需求。

“智能红利”代替“人口红利”

今年截至10月末,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5.84万人,同比增长13.89%。据全市人力资源市场调查统计显示,用人单位提供的平均招聘工资为5180元/月,同比增长10.9%。全市用工岗位“薪酬”待遇稳步提升,就业形势总体平稳、逐步回暖。但从报告对全市人力资源市场“大数据”的分析研判来看,青岛仍然存在低端岗位“招工难”、专业技术岗位尚未满足企业需求、城市吸引力与深圳等地区仍有差距等问题。

“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的背景下,要缓解青岛一线操作工人缺工情况,需借力‘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加强‘机器替人’,以‘智能红利’代替‘人口红利’。”市就业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此,该报告也建议全市应加大对“人工智能”企业的引进和扶持力度,打造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并进的“人工智能高端人才就业高地”,同时做好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劳动者在人工智能时代做好过渡转型。

而在加强城市吸引力方面,该报告也提到,青岛应以“现代海洋、智能家电等优势特色产业”之产业牌、“精准化、便捷化、人性化”之服务牌、“红瓦绿树,碧海蓝天”之宜居牌等,打造人才留青“青岛品牌”。同时通过“校企直通车”“政校直通车”,完善在校大学生和应届毕业生的培养、就业、创业的精准化对接和人才服务。

此外,针对全市各个产业领域的人才缺口问题,报告明确表示要充分发挥工业互联网、5G、大数据等新技术要素的作用,搭建“线上平台”,打造稳定就业的全新引擎。推出“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计划”,针对人力资源市场排名靠前、增幅较大的岗位,不断涌现的新职业,“直播带货”“网红经济”等风口职业,推出职业培训规范,扩大职业培训范围,提高培训效率和质量。同时,深化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多链融合”,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培育和引进人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