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招聘网

就业服务

中国水稻研究所胡培松: 为了端稳那碗喷香的白米饭

文章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时间:2021-11-12

人物名片

胡培松,男,19645月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从事水稻品质遗传改良研究三十余载,在种质创制、品质高效评价和优质稻培育等取得多项原创成果,为我国籼稻品质遗传改良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出生在浙江桐庐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农村成长的经历,使我特别能感触到农村的落后、农民生活的艰辛,以及成天日晒雨淋的劳累。我是村里的少数幸运儿,伴随着科学春天的到来,我于1982年考上浙江农业大学,从此开始享受国家的免费教育,不用为学费和“一日三餐”发愁;大学毕业,又捧着国家统一分配的金饭碗。我深深懂得,是党和国家的培养,才使我这样一个普通的农村娃,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读了研究生,并在农业科研领域取得一点小小的成绩。

我是一名常年与泥土为伴、与水稻为伍的农业科研工作者,是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时代之光的最大受益者,在此,我深深感恩党和国家对我的无私培养、给予我的莫大荣誉!30年来,我带领团队育成优质稻新品种59个,在湖南、江西等主产省推广面积近2亿亩,以回馈人民、报答党和国家无私培养。今后我将继续带领团队,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为打赢祖国种业翻身仗贡献全部力量!

情系三农,不忘初心育良种。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怎么样为农民做点贡献,是我的初心。高考填报志愿那一年,与农民生产最直接相关的种子公司吸引了我,想着大学毕业后可以进种子公司工作,既是铁饭碗又可以通过好的水稻种子让稻谷增产、农民增收,于是毅然填报了“种子专业”。1991年研究生毕业时,著名育种家黄发松老师带领我进入优质稻育种新天地。从此,我的所有研究就专注于籼稻品质遗传改良“一件事”,就是在高产的基础上使水稻变得更香更好吃。

食用早籼稻优质化是籼稻改良的难点。长期以来长江中下游早稻一直是“劣质米”代名词。为此,我们团队首次建立了“稻米品质温度钝感材料利用”与“品质高效评价技术”相结合的优质早籼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培育了中优早3号、中鉴99-38等一批优质早籼米主导品种。

中晚籼优质化是优质稻发展的重点。我国高档香米消费曾长期依赖进口。为此,我们团队建立了全球香稻资源圃,系统评价了1300余份代表性香稻资源,打破了香味基因起源于粳稻的经典学说;培育了中香1号、中健2号等一级优质香稻品种,品质可与著名泰国香稻品种媲美,产量提高近一倍,填补了我国高档优质香稻品种的空白,打破了“泰国香米”在国内高档香米市场的垄断地位。

看着碾米机粒粒晶莹透亮的米粒滑落,想着农民能由此卖上好价钱,有好收成,我感到最欣慰、最喜悦、最满足。

敢为人先,锐意开拓谋新篇。民以食为天,食以稻为先。我始终秉持水稻育种研究工作必须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满足百姓消费需求。早籼稻除直接食用外,近4成用作米粉(米线)加工,为此,我们团队从种质资源发掘开始一步一步开展系统创新性研究,成功选育出米粉加工突破性品种“中嘉早17”,连续7年被推荐为全国主导品种,成为我国近30年来唯一单年应用面积达千万亩的早稻品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学研究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水稻品质改良的下一个重点方向便是营养健康。为此,我们创造性地克隆了稻米中生育酚、叶酸等活性物质成分合成的关键调控基因,并进行有效聚合,以期培育一批有益于延缓机体衰老、预防心血管疾病等新品种,从源头预防控制疾病发生,改善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敬业传承,言传身教传播科学家精神。科研需要长期性,科研工作者要对自身从事工作存敬畏之心。特别是我们搞育种的,一个好的水稻品种性状稳定下来,至少需要6年。冬季大陆气温偏低,不适合水稻的正常生长,需要到海南去加代繁殖,我带领着团队三十年如一日,坚持重复着“杭州—海南—杭州”路线,每年像“候鸟”一样,追赶着一个又一个炎热的生长季节。水稻育种是一项需要耐心和毅力并举的事业,需要有深厚的农业情怀,仅凭一时好奇难以长久支撑。水稻杂交授粉时间集中在上午11点至下午2点间,这是一天中最热的时间段。近40度的高温,烈日当空,大地生烟,烤得人头晕眼花,而我们这些育种人需要身入蒸笼般的稻田,连续几个小时,观察,记录,研究。一天下来,至少要换34套工作服。

在日常工作中,我积极引导和鼓励年轻育种专业技术人才主动离开实验台,积极投身稻田之中,感受育种乐趣,培养与传承育种情怀、南繁精神。目前,我领衔团队多名青年学者获国家、省部级人才称号。

护佑粮安,确保中国稻用中国种。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粮食生产的源头。要切实保障粮食安全,必须推进种业振兴、保障种源自主可控。农业农村部、中国农业科学院高度重视粮食安全,要求切实打赢种业翻身仗,依托科技创新工程的长期稳定支持,启动实施了四大粮食作物“藏粮于技”重大任务,我牵头“水稻藏粮于技”重大任务,带领全院3个所10个创新团队,狠抓从种质创新、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到突破性品种培育与推广应用等全链条科技创新,力争更快取得突破性成果,育成高产优质专用好品种,把科研成果写在充满希望的田野上,为口粮绝对安全、人民营养健康保驾护航,为中国人手中那碗香喷喷的白米饭端得更牢、吃得更香而团结奋进,砥砺前行!

最后,与大家一起分享我最喜欢的一首《插秧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稻’,退步原来是向前。”做农业科研工作,就是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脚踏实地;水天一色眼前有亮光,循着稻秧心中有方向,脚踏实地足下有力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