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招聘网

就业服务

苏州工业园区筑承载平台、布聚才网络、给长效支持 破解一流领军人才引聚难

文章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时间:2022-12-27

近年来,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将“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作为科技自立自强的支点,筑承载平台、布聚才网络、给长效支持,着力破除一流领军人才落地、引育、效能不强之难,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建设高能级承载平台

破解一流人才“凭什么来”

漫步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几乎每隔二三分钟路程,就会遇到一家“明星企业”。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由俞德超博士领衔的信达生物、江宁军博士领衔的基石药业、袁建栋博士领衔的博瑞医药等20余家企业,陆续“抢滩”纳斯达克、港交所和科创板,成为国内生物医药业界的一个“奇迹”。

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是苏州工业园区孵化和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高科技载体,目前,产业园内已聚集550余家生物医药高科技创新企业、近35000名高层次科技人才,创造了无数属于中国生物医药的“第一”。

“这一切,得益于工业园区近年来做强新兴产业,以产业凝聚人才的战略布局。”园区党工委委员、组织部部长杨帆解释说,“在全球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一流人才凭什么来工业园区?培育壮大一批新兴产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产业体系,以产业吸引人才,就是我们的破解之道。这是一项系统工程。”

工业园区把培育壮大产业的目光聚集在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和人工智能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学习借鉴先进经验,结合自身特点,探索出了“十个一”特色(新兴)产业培育机制,即选择一个特色产业、制定一个产业规划、组建一家国资公司、建设一个功能园区、引进一家大院大所、设立一支产业基金、成立一个服务机构、集聚一批龙头企业、搭建一批公共平台、打造一个品牌盛会。

园区相继建成国际科技园、生物医药产业园、纳米城、腾飞创新园等,重点发展的生物医药、纳米技术、人工智能三大新兴产业年均增速20%以上,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纳米新材料集群入选首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目前,园区已集聚科技创新型企业9000多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从十年前的400多家增加至2000多家。

良好的产业基础,吸引了大批行业一流人才接踵而至,也带动更多的“追随者”共同筑梦。来自亚盛医药的国家级人才杨大俊感叹:“园区独特的产业集聚优势,对海归人才形成强大的吸引力。”基于此,亚盛医药在短短几年内就高效完成了核心职能架构的搭建,公司团队400余人,核心成员以海归博士为主。2019年10月,亚盛医药IPO成功登陆香港交易所,成为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落户项目上市第一股。

截至目前,园区集聚中外院士团队10多个,培育和引进国家级重大人才100多人,各级领军人才从750余名增加至3660余名,带动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超5万人。其中,生物医药产业园内已集聚86位国家级人才、143位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22位姑苏领军人才、456位园区领军人才。

“这里已经形成了生物医药创新的生态圈,有完整的产业链和各种资源要素,各企业在互补融合中共同成长壮大。”来自创胜医药的国家级人才钱雪明毫不掩饰园区生物医药产业链优势对自己的吸引。

如果说通过发展新兴产业,工业园区实现了以产业凝聚一流人才的目标,那么,搭建顶尖的公共科研和技术服务平台,让一流人才一起开展协同攻关以实现自我价值,是一流人才选择工业园区的另一个理由。

早在十多年前,园区就加速集聚全球创新资源要素,引进中科院苏州纳米所、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医学研究所等“国家队”和微软苏州研究院、苹果研发中心等“国际队”,创设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形成科研“热岛”。建成生物药分离纯化、微纳机电制造、软件评测等30多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这些创新资源“最强磁场”的威力逐步显现。

依托设在园区的国家生物医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三大国家级平台,近年来,工业园区协同知名高校、大院大所、龙头企业,开展“揭榜挂帅”“赛马攻坚”,推进关键技术协同攻关、创新成果示范应用,发布6个方向超20个攻坚项目,吸引北大、武汉病毒所、湘雅医院等169个人才(团队)揭榜。

苏州中瑞宏芯半导体有限公司CEO张振中回国后,一直寻求在国内落地产业化的机会。在苏州,他遇到了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的负责人徐科。当时,张振中已组成一支掌握碳化硅材料制备、芯片设计、制造工艺等核心技术的海归团队,而国创中心也正在积极引进海内外优秀团队,布局碳化硅领域的研发和产业化,双方一拍即合!2021年,张振中将创业公司落在工业园区。

在国创中心的支持下,张振中积极牵头参与车规级芯片“揭榜挂帅”项目。在张振中看来,此次的联合攻关中,国创中心发挥了强大的磁吸能力。“项目把材料端、生产端、应用端都整合起来,形成技术应用的闭环。”他坦言,来自海外团队、科研院所、企业、高校的多方力量参与“联合作战”,这一点太有吸引力了。

构筑高水平聚才网络

破解一流人才“从何处寻”

到哪里去寻找一流人才?对于立志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工业园区来说,无非引进和培育两条路。

他们首先把目光放在海外,构建了海外引才矩阵。组建全球校友联合体,编制全球人才图谱,在日本东京、新加坡等全球大城市、重要节点地区设置15家离岸创新中心,通过开展投资系列沙龙、创业故事分享等,变人才招引为投资促进。

上线“iDream”人才招引平台。平台集高层次人才需求发布、技术需求对接、高端猎头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统筹重点产业人才、技术需求,通过链接全球猎头机构,协同海外商务中心,实现高层次人才供需高效对接。上线至今,已吸引百余家企业发布高层次人才岗位200余个,全链条引才聚才,集聚国家级重大人才引进工程专家263人、各级领军人才近3000人。

立足国内,工业园区积极融入区域人才发展。选派科技人才驻点对接长三角重点高校院所和上市企业,联动上海、合肥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推动姑苏实验室与张江实验室、量子信息科学实验室等平台协同,深化沪校苏企联盟、长三角科技要素交易中心建设,着力形成长三角人才共享、科技创新共同体。

打造中外人才交汇平台,引进牛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悉尼大学等13所世界顶尖知名高校以提升本土育才能级是另外一个有效方法。

在苏州独墅湖边有一栋建筑,其中庭楼梯采用双螺旋结构形式。这是美国冷泉港实验室与苏州工业园区合作,在园区建立的冷泉港亚洲会议中心。自运行以来,已在园区成功举办了200多场高端学术会议,邀请的演讲嘉宾均是活跃在国际科学最前沿的知名学者和学科带头人,包括近20名诺贝尔奖得主。这一举措,不但提升了本土的育才能级,也直接或间接吸引了一批行业内的顶尖团队到园区创新创业。

天演药业公司创始人兼CEO罗培志说,吸引他到工业园区创业的关键动因之一,是冷泉港亚洲项目就坐落于科教创新区,提供了与世界最顶尖生物科学家们交流学习的机会。“在冷泉港亚洲会议中心,每年至少有3至4场研讨会是与我们产业相关的,而且参会的都是最优秀的学者。”罗培志说,作为创业者也会获邀参会,这样的交流平台是他获得业界洞见、拓展人脉网络的重要途径。

提供高标准长效支持

破解一流人才“要怎样留”

吸引一流人才留下来有两大要素:安居和乐业。

一流人才创业,首先面对的是资金难题。对此,工业园区全力建设一个全周期融资体系。打造注册规模超3000亿、管理规模超万亿的东沙湖基金小镇,提升元禾控股、领军创投、科创基金等金融服务能力,建立引导基金、风险投资、科技贷款、科技保险、融资租赁及政策性风险补偿资金池等多平台联动协作,创新政策性资金“拨投结合”“投贷联动”等投入模式,引导资本“投早、投长、投科技”。

人才创新创业,同样离不开金融的有力支撑。受疫情影响,苏州医本生命科技有限公司不得不面对股权融资延缓的尴尬。在了解企业困难后,园区有关部门协调苏州银行第一时间以“人才贷”响应企业需求,首期100万元贷款隔日即到达企业账户,为人才企业解了燃眉之急。

另一个被一流人才津津乐道的是工业园区提供的节点性政策支持。近年来工业园区为进一步磁吸全球高端人才,提档升级了“金鸡湖人才计划”,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给予创业启动资金、产业化成长奖励、购房补贴、平台使用补贴等个性化支持,加码滚动支持及扎根奖励,强化以创新行为、创新投入为依据的支持导向。

2010年回国后在园区创办盛世泰科生物医药技术(苏州)有限公司的余强介绍说,园区给生物医药领域领军人才可以提供金额高达1000万元的“大礼包”,这其中包括购房补贴、房租减免、贴息贷款、启动资金等,可谓诚意十足。公司在园区落地后,园区创投随即注入650万元风险投资,这笔钱历经产业起起伏伏至今仍没有退出。“这种‘看长线’的战略眼光,是园区能够开辟并守住生物医药高地的制胜法宝。”余强说。

在2022年(第十四届)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园区分会场开幕式上,“iHome”人才安居融合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平台统筹2.6万余套国资房源,集成“人才优租房、租房补贴、人才优购房”安居政策,这是工业园区营造全方位爱才生态的最新手笔。

近年来,从推出公租房制度,到扩面“虚拟优租房补贴”,再到“iHome”人才安居融合服务平台,园区租售补并举,着力解决人才住房难题。截至目前,园区在重点区域布局了10个项目1.4万余套人才优租房,为骨干人才提供改善性租房选择,累计为1万多家企业解决7万余名人才短期住房需求,“虚拟优租房”从区内扩面到苏州全市,为1.4万余名人才发放租房补贴9200余万元,累计推出74批人才优购房项目12349套房源。

“我们要对标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建设的要求,按照高水平人才平台的标准,做到空间宜人、产业兴旺、人才集聚、功能融合。”杨帆表示,“让人才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落地即生根,生根便呼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