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招聘网

就业服务

湖北省民间工艺技师学院 传承非遗文化 推动特色发展

文章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时间:2023-01-11

本报荆州讯 (通讯员 荆仁轩)近年来,湖北省民间工艺技师学院积极探索“职业教育+非遗传承+三全育人”的办学模式,将非遗文化作为优质的育人内容、载体,融入育人全过程,不断充实和完善“三全育人”体系,提高了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搭建平台,聚合“十八匠”活态传承工坊。2012年,投资1.03亿元,建成荆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传承院,设立18个非遗传承大师工作坊,引入18位国家级、省级、市级传统工艺大师入驻,搭建起荆楚大地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共享平台。2013年,传承院获颁“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014年,成立“荆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2015年9月,传承院获颁国家级3A景区。学院将学生的非遗学习纳入课程体系,规定所有在校学生必须到传承院大师工作坊学习非遗技艺不少于30学时,让学生跟随大师学习非遗技艺。

创设公司,打造非遗文创产品研、产、销生态链。2013年,学院投资1.28亿元,创建湖北十八匠文化发展投资有限公司。为职业教育和非遗传承提供人力、物力和经费支持;牵头整合资源,发挥人才优势,集中精力开发以大漆产品为主的系列传统工艺创新创意产品;畅通文创产品销售渠道,开展线上、线下销售,并在武汉、荆州、北京设立了售卖窗口;连续三届承办“湖北省民间工艺大赛”;牵头成立了“中国传承工艺协会漆艺分会”。

建强工作站,邀请清华大学驻站共建。2017年10月,原文化部在学院设立荆州传统工艺工作站,这是全国第九所、湖北省第一所以传承发展传统手工技艺为宗旨的国家级工作站。2018年3月,学院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签订合作备忘录,就共同推进传统工艺(荆州)工作站建设达成协议。同年4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正式进驻工作站成为建站单位。通过三年的探索,荆州传统工艺工作站凝练出“非遗传承+院校教育+研创驻留+创业孵化”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及“漆器加工制作+文创产品研发+线上线下销售链”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有效促进了非遗文化的研究和发展。

全员育人传承非遗文化。学院构建了“专家+党员干部+教职员工”的全员育人队伍,由传承院非遗大师组成的专家队伍,通过“新型学徒制”收徒传艺,通过每天下午的“非遗体验课”让学生学习、体验非遗的魅力,感悟工匠精神。以党员、干部、教师为主体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多方面利用非遗文化资源,充实和提高自身的非遗文化素养。学院每年在教职工和学生中,举办非遗文创产品的创作与开发活动,已延续五年。广大教职工有意识地将非遗文化的事件、故事、任务、遗址遗迹等融入育人过程。还组织学生参加非遗进社区实践活动,增强了非遗文化对学生的震撼力和感染力,收到良好的效果。

全程化持续广泛传承非遗文化。非遗文化需要长期、系统的教育和引导,学院开设传统工艺专业,专门为社会培养非遗人才。持续通过多种形式的校园非遗文化活动,以及在多种专题工作中有机融入非遗文化,育人于时时处处。如一年一度的“非遗节”,是学院四大节日之一,持续时间一个月,全员参与。系列活动中,有非遗产品制作、讲座、社团活动等,将非遗文化精神贯穿到育人全过程中。

打造全方位非遗文化育人体系。不论是抓住课堂育人这个主渠道,还是把握实践育人这个有力抓手,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将校训定为“精工精艺、匠心匠魂”,让学生事事处处浸染精益求精、精雕细琢、持续专注的工匠精神。校园文化以“非遗文化”“楚文化”“屈原文化”和“工匠文化”为主线,将学院按“书院制”理念,打造成非遗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课堂育人中,深挖各类课程的非遗相关内容,促使“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在实践育人中,大力扶持学生社团,目前成立戏曲社、磨鹰风筝社、汉绣汉服社、楚式斫琴社、文物修复社等12个非遗社团,共有300余名团员。学生社团对课堂教学进行了有效的拓展延伸,深化了学生对非遗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