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招聘网

就业服务

当2000年文物遇上“青春匠心”

“我在莱职修文物”成就职教新品牌

文章来源:济南日报 时间:2023-12-01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有几件特别精致的展陈青铜器,是张烨亮一手修复的。

“我是从2014年开始参与海昏侯墓出土文物保护修复的。”谈起这个被列入“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的重量级项目,张烨亮仍然很激动,“真的是在与历史对话,有种穿越两千年的感觉。”

张烨亮目前就职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考古结缘,源于14年前的一次偶然选择。“2009年,我被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录取……当时山东还没有职业院校开设文物修复专业,出于好奇,我就报考了。”

2007年,莱职学院强化办学特色和专业创业,独辟蹊径开辟了文物修复“新行当”。通过16年持续不断的砥砺探索,为越来越多的“张烨亮”打开了通往新奇世界的窗户,也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

立足学生需求持续扩充专业边界

2007年,莱职学院审时度势、精心谋划、超前布局,在山东省高职院校中率先开设了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直到2018年,该校一直是全省唯一开设此专业的高职院校。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文物保护学院院长刘高峰表示,“应该说是学校对文物保护的执着坚守打动了这个行业,逐渐走向了这个专业建设的正规化、标准化。”文物修复与保护重在实践操作,学校创设专业之初,首先确定的便是投入实操设备。正是经过3年的实操训练,练就了张烨亮扎实的基本功,得以进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在内蒙古、陕北一带,张烨亮的师弟常经宇正在研究河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明的发源与演变。回想起求学莱职学院的经历,常经宇印象中最深刻的是,专业的调整优化。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不断扩展教学边界,让常经宇和同学们的知识边界不断扩充。如今在安徽大学攻读考古学博士研究生的他,曾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文化名家暨“四个一”人才工程,荣获第七届发现中国“李济考古学奖学金”。

随着专业的不断调整优化,如今,学校先后开设了文物修复与保护、文物考古技术、文物展示利用技术等专业,建有文物鉴赏、无机质文物修复、纸质文物修复、装裱、木雕制作、内画制作等8个实训室。

校地共同培养解锁田野考古技能

虽然今年刚刚毕业,但文保专业的曹保德已经积累了3段田野考古实习经历。考古专家、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第二研究室主任李振光表示,学校和地方共同培养人才的模式非常好。

如今,莱职学院已累计向社会输送高素质文保毕业生610人,毕业生就业率100%,对口就业率80%以上。除继续深造外,每年有大量学生进入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或其他文保类机构工作。

今年4月12日,第三届淄博市工艺美术大师作品评审活动举行。莱职学院2020级文保专业20岁的刘新宇成功入选,是历届评审中最年轻的一个。刘新宇考入莱职学院后,他的瓷板绘画作品让专业老师赞叹不已。虽然尚未开设釉上彩绘的课程,但学院依然为他协调了一间工作室,邀请专业教师指导。正是得益于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刘新宇的釉上彩绘技术不断精进。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实训指导老师鲁雪斌表示,未来将会根据学生的爱好和实际情况,制定教学方案,做到因材施教。

科技赋能传承“技术高光”恰逢名师进校

为了让技艺更好传承,莱职学院专门聘请了来自文博企业的负责人作为兼任讲师,将最前沿的技术理念传授给学生们。3D打印、数据采集、数据建模、数据成型……学生们在这里能够接触最前沿的数字化文物修复。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并非面对故纸堆,而是在种种新技术、新工具、新材料的使用中,不断攻克难关、实现新的跨越。

近年来,莱职学院大力实施“大师进校园”工程,建成于爱平陶瓷修复大师工作室、温雨菲青铜器修复工作室、贾洪升木雕大师工作室等5个大师工作室,搭建“名师名匠”带徒授艺平台,弘扬传统文化,激活当代价值,开展了“绝艺绝活+现代技术”“传帮带”活动。

2020年12月11日,莱职学院联合43家文博相关职业院校、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和行业协会,牵头成立了全国文物修复职业教育联盟,是全国文物保护职业教育首家产教融合联合体。联盟内学校每年可向社会输送1200名以上文物保护技术技能型人才。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孔祥敏表示,下一步,学校将发挥文物修复职业教育联盟理事长单位牵头把总、统筹协调的领头雁作用,突出专业优势,优化资源配置,拓宽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发展空间,培育职教品牌,为推动国家文物保护事业发展添新力、创新绩、立新功。

济南日报记者 肖明君 实习生 王佳怡 通讯员李晓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