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招聘网

就业服务

深圳提供免费住房助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与家人暑期团聚

文章来源:工人日报 时间:2025-07-11

阅读提示

今年暑期,依托“深梦团聚·暑期免费住1个月”公益活动,深圳快递员刘文福得以接孩子到深圳团聚,而且能省下5000元的住宿费。记者了解到,该公益活动提供500套住房,以满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家属团圆”“亲子陪伴”等现实需求。

7月3日凌晨,夜色中的深圳北站灯火通明,一趟来自广西的高铁缓缓驶入站台。“我以前最喜欢坐在深圳北站旁的草坪公园,看一趟趟火车进站离站。”列车上,13岁的小彬望着车窗外,对妹妹说道。这是小彬时隔6年再次来到深圳——这座他爸爸打拼了近20年,也是他幼时生活过6年的城市。

出站通道外,小彬的父亲刘文福早已等候多时。看见妻子与儿女走出站口,他快步迎上去,揽住孩子、接过行李,脸上满是笑意。

依托“深梦团聚·暑期免费住1个月”公益活动,今年暑期,刘文福一家四口终于能在深圳团聚。“一家人能在一起待1个月,是这6年来最久的一次团圆。”刘文福激动地说。

为团聚家庭省下住宿费

“小彬出生3个多月后,就跟我们一起在深圳生活,直到6岁才回广西上小学,之后就没回来过。最大的难题其实是住房。”刘文福是深圳市信丰物流有限公司的一名快递员。他坦言,每逢暑期,想要接家人来深圳团聚,都会被“住在哪”的问题难住。不论是住酒店还是另外租房,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今年7月1日,全国首个面向新就业群体推出的暑期住房支持项目——“深梦团聚·暑期免费住1个月”公益活动,面向在深圳全职工作及常住的货车司机、网约车司机、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等四类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展开,活动持续到8月31日。

记者了解到,该公益活动由深圳市委社会工作部、市委互联网企业工委、市总工会、市安居集团主办,安居乐寓公司承办。活动提供500套免费住房,供家庭团聚入住一个月,以满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家属团圆”“亲子陪伴”等现实需求。

成功申请到免费住房的刘文福粗略算了一笔账:“这个活动至少能为我们家省下5000元的住宿费。”此外,他白天照常工作,下班后还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吃晚饭、散步、聊天。

配套活动丰富暑期体验

“活动房源由市安居集团旗下‘安居乐寓’和‘寓见安居’两个品牌滚动提供,覆盖全市九大区,包含三居室、两居室、一居室和单间户型。”深圳市安居乐寓公司总经理于英东介绍,所有房间均带有独立卫浴、空调、热水器等,家具家电齐全,近地铁、商圈,可拎包入住。

“关怀不仅在于提供住所,更在于让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子女在深圳度过一个有陪伴的暑假。”深圳市委社会工作部“两企三新”和社会组织党建处处长卢翔表示,市委社工部联动市总工会、深圳市商业联合会,以及美团、顺丰、货拉拉、饿了么等企业,为入住家庭送上生活礼包。同时,配套推出暑期托管、游学体验等公益服务,例如“小小科学家”夏令营、带娃“看世界”——新就业群体子女专属游学活动等。

“今年暑假,和爸爸妈妈一起在深圳过。我想去华强北修手机、看深圳地标建筑、到香港逛逛……”在位于福田巴登村的温馨公寓,小彬一一细数着这个暑假的“愿望清单”。一旁的妹妹小影也凑上来说道:“我想去平安大厦,看深圳最高的楼!”兄妹俩你一言我一语,说着对假期的期待,兴奋得停不下来。

刚到深圳的第一天,小彬就迫不及待地拉着妈妈、妹妹,去打卡他心心念念的被誉为“深圳之眼”的岗厦北地铁站。阳光透过穹顶洒进站厅,巨大的圆形天窗下,一家人抬头仰望着这个在短视频里被刷屏的地标。“和我在手机上看到的差不多,但现场看更震撼。”妈妈周方雪感叹道。

系列关爱支持职业发展

数据显示,深圳新就业群体人数超过170万。去年,深圳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友好城市,推出一系列关爱举措,构建精准供给、多元友好的服务体系。

“我们组织市区街道社会工作系统党员干部,利用周末和业余时间化身小哥、司机,开展沉浸式蹲点调研,摸准摸实新就业群体的困难需求,推动暖心关爱由阵地式向场景式转变。”卢翔介绍道。

在服务生态方面,深圳建成暖蜂驿站、司机之家等服务阵地1600多个,打造友好社区、小区等友好场景532个,全面覆盖所有街道社区;建设暖新医院(社康中心)183家,指导成立互联网货运行业首个“司机健康中心”,跟踪干预司机健康;共建4500多家“暖新商户”,面向新就业群体提供就餐、理发等优惠服务。

为强化全周期权益保障,深圳成立新就业群体维权服务中心,在重点平台(快递)企业设立劳动纠纷调解组织,化解劳动纠纷1000多件。同时,依托暖蜂驿站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点,提供免费法律咨询等服务;开展“深工守护”项目,为新就业群体提供全周期免费互助保障计划和专属意外团体险。

职业发展方面,深圳开展技能提升“深i暖流行动”,培训10万余人次,孵化无人机飞手、直播带货人才2000多名;依托深圳开放大学等建立学历、技能提升基地,支持新就业群体考取技能类证书,参加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按规定申请技能提升补贴,为超14万人核发技能等级证书。

本报记者 刘友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