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上午,在利用村集体闲置厂房开设的工坊里,重庆市荣昌区阳岩村的村民们在工位上正全神贯注地制作车用线束。“订单和原料都来自附近的荣昌区,比较稳定。”阳岩村党总支书记、“社区工坊”负责人何跃容介绍。阳岩村是荣昌区首批建成“社区工坊”的村(社区)之一。
在荣昌区,目前已有68个这样的“社区工坊”,为1000余名居民提供了技术含量不高的劳动密集型岗位,在帮助企业解决招工难题的同时,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实现就近务工。
送岗送技 家门口的灵活增收
“早上务农、下午做工、傍晚接孙女,日子充实又有奔头!”龙集镇龙腾藤椅作坊内,64岁的贺春祥和老伴一边娴熟地编织藤椅,一边分享着生活的变化。
得益于重庆渝兄弟藤椅厂推出的“送岗上门、送技到人”模式,贺春祥老两口月均增收近千元。该厂负责人黄华勇介绍:“村民只需接受3至5天的免费培训即可上岗,居家利用农闲时间工作,按件计酬,月收入普遍超过 800元。”
企业负责提供原材料并上门回收成品,村民有空就做,灵活自由。这种模式深受留守老人欢迎,贺春祥所在的村里已有十余户亲戚加入藤编队伍。他们先由社区组织免费培训,考核合格后即可领料回家编织。
像这样的“家门口工厂”在荣昌区并非个例。荣昌区人社局积极行动,广泛收集企业可外包的加工任务,助力更多工坊吸纳本地劳动力。
从2023年起,荣昌区开始在基层建立“社区工坊”。起先试着在部分镇街推行“社区工坊”,通过更为灵活的方式,解决招工与就业之间的不匹配。同时,政府相关部门成为“社区工坊”和企业之间的桥梁:帮助村里找到代加工来源,带着首批“社区工坊”负责人走访荣昌区企业,寻找合作机会。
目前,荣昌区整合“妇女微家”“零工之家”等资源,68个“社区工坊”已形成特色产业群落。
工坊+托管 破解带娃就业难题
“以前没收入养三个孩子很拮据,罗老板一点一点教我缝纫技术,现在平均一天能挣100元,生活宽裕多了。”43岁的三孩宝妈唐道英是“社区工坊”的受益者之一,她的孩子还可以在工坊的专门房间做作业,这让她真正实现了“带娃挣钱两不误”。
在昌州街道,芊语服装厂老板罗德仁开设的“社区工坊”,成了30多名大龄人员和宝妈的就业港湾。作为区内为数不多提供免费缝纫培训的工坊,它解决了宝妈们兼顾工作与家庭的难题。
33岁的郑丹丹对此感同身受:“以前厂里上班时间固定,孩子放学没人管。现在时间灵活,离家又近,还包中午饭和晚饭,省了生活费,照顾孩子也方便多了。”
罗德仁不仅是工坊经营者,还是设计师。除了承接固定厂家的订单,他还自主设计服装款式,由工坊的居民加工后,远销新加坡、德国、美国等国家,确保了订单的持续稳定。
54岁的杨德琴正好有服装厂经验,经朋友介绍来到这里。“孩子在外打工,我带着孙子,这里工作正好。”熟练的她月收入能达到5000多元。
双轨并行 铺就特殊群体就业路
古昌镇冲锋村的“井然小院”为就业打开了另一扇温暖的门。近日,30多名村民,包括部分残疾人,正专注于装配运动鞋带,动作麻利。
综合治理专干刘元帅介绍:“我们的目标群体不仅是宝妈和老年人,还包括残疾人朋友。”这里采用“集中+居家”双轨模式--村民可以选择来党群服务中心集体工作,也可以领材料回家加工。
45岁的陈英明就是其中一员。腿脚不便的他曾面临求职困境。“想找工作限制很多,听说家门口就业点有机会,我就来了。”如今,他坐在凳子上熟练地穿着鞋带说道:“赚点生活费,感觉生活有了着落。”
“社区工坊”承接的代加工环节,具有在现阶段无法用机器完成,但大多数岗位又对技术要求并不高的特点。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技术,在代加工起步时,往往会选择一批动手能力强的居民进厂当学徒,接受短期培训,或是由企业派出技术能手“送教上门”。等规模扩大后,再采取“以老带新”的方式普及技术。
目前,荣昌区整合了“妇女微家”“零工之家”等资源,发展起相对固定的产业。一座座“家门口的车间”,缝合起就业市场供需的裂痕,让不同群体在工作岗位中重拾价值与尊严,让民生幸福从家门口出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