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青海省西宁市通过东西部协作机制深耕“宁字号”劳务品牌建设,已形成“一县多品牌、一区一特色”格局。截至目前,西宁市累计培育劳务品牌18个,含省级9个、市级13个,覆盖家政服务、文化旅游、手工制作等领域,带动就业超30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23亿元。
西宁市联合江苏省南京市精准培育“大通护工”“湟源丹噶尔绣娘”“湟中银铜器工匠”三大劳务品牌,推动其从特色产业升级为增收支柱与文化载体,为农民增收致富和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可持续动能。
在南京市的协作助力下,“大通护工”品牌聚焦母婴护理、医疗护理等6大领域,构建现代化照护服务体系与专业培训基地。产业发展基地智能化一体化终端机即将覆盖西宁市大通县20个乡镇,通过“请进来教、走出去学”模式,南京康复专家定期赴青指导,创新“结业即上岗”闭环模式,推动大通护工进驻江苏省第一人民医院等优质市场,与多省市签订劳务协议。截至目前,该品牌累计带动就业近万人,月均收入近4000元。
西宁市“湟源丹噶尔绣娘劳务品牌”以地域文化为根基,深耕皮绣、排灯等非遗领域。2017年起,南京六合区将羌韵绣艺工坊定为帮扶车间,每年投入10万元帮扶资金及8万至10万元研发奖励;2018年推动“非遗进校园”覆盖5所学校;搭建跨区域平台,助力产品走进东部城市并远销海外。今年7月,该劳务品牌受邀参加“苏青人力资源交流洽谈活动”,与苏州卢福英刺绣文化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截至目前,累计带动西宁市湟源县绣娘就业超万人,年人均收入近3万元。
另外,西宁市湟中区与南京市栖霞区深化协作,针对“湟中银铜器工匠”打造鲁沙尔民族手工艺加工基地,推动全村近40%农村劳动力增收,基地内34套作坊采用“前店后院”模式促进抱团发展。栖霞区还提供资金完善基础设施,搭建文化交流桥梁,在南京栖霞山景区建设河湟文化非遗销售展示中心。截至目前,西宁市湟中区有“湟中阳坡银铜器”手工作坊100余家,辐射17个村,带动800余名劳动力转型,累计就业近5000人,形成“银铜器加工+乡村旅游”产业格局。(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邢生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