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技能人才培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今年以来,慈溪市试点建成省内首个社会化职业技能培训联合体——慈溪匠心学院,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锋市、乡村人才振兴先行县、制造业技能人才之都提供有力支撑。
一、突出三大属性,构建现代职业技能培训新港湾
一是共建共享。匠心学院采取共建共享的集约经营模式,利用环杭州湾智能产业园近4000平方米的“共创空间”,招引14家社会优秀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入驻,并按需共建共享理论教室、计算机房和实训教室等配套设施,投资运营成本减少一半以上。
二是市场化运作。匠心学院实行政府搭台、培训机构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彻底摆脱以往政府大包大揽扶持培训机构的状况。入驻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拥有场地使用权和经营权,在保证正常运营的同时,可以将闲置实训教室等场地进行转租,高效利用场地,实现“政府零投入、机构能增收”。
三是开放协作。积极探索现代化、多元化、规范化职业技能培训新路径,招引行业龙头、上市公司共同参与匠心学院建设,如服装制版和设计领域的全国行业龙头慈星集团以及其旗下慈星职校承担日常运营管理工作,并将“厂中校、校中厂”培训创新机制共享给匠心学院其他入驻机构。加强人社、退役军人、总工会、妇联等部门和群团合作,在学院内设立职工培训基地及团体活动基地,承接残疾人、妇女及退伍军人等各类群体职业技能培训、技能竞赛等活动。
二、营结三大闭环,打造现代职业技能培训金品牌
一是提供全周期服务。积极探索“数字化+培训”服务机制,建立职业技能提升一体化平台,拓展与宁波市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网、宁波市公共数据服务平台和慈溪人才网等端口链接和数据共享,为培训对象提供报名、培训、鉴(认)定、推荐就业一条龙线上服务。同时,在人力资源市场设立专门服务窗口,及时了解用工需求,促成校企长期有序合作,目前已成功推荐400余名参训人员顺利就业。
二是实施全过程“智管”。依托“职业技能提升一体化平台”,加强对培训机构日常考核评估和管理。通过培训机构上传到平台的视频和课件,对培训课程到课率、课程品质和场地设备等分别点评,动态生成整个课程和学校的可视化总星级量表,作为培训学校年度培训质量考核的依据。
三是拓展全产业培训项目。整合学院资源,各入驻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统一以学院名义与园区以及各大用工需求较大的企业对接用人需求,开展集成式招生。目前该学院拥有钳工、模具、应急消防等30多个培训项目,涵盖经济发展需求较大的二、三产业技能培训,并逐步推广形成集聚优势。目前,首批次20个培训班已顺利开班,已有约2000人次受训。
三、立足三大战略,提升现代职业技能培训获得感
一是涵养智力水土,助推乡村振兴。加强人社部门与乡镇街道合作,引导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结合本土特色产业开设乡村旅游、网创培训、园艺师、面点师等课程,提高农村劳动力尤其是返乡青年的就业创业能力。同时,结合慈溪文化等产业发展需求,与青瓷、茶艺等领域技能大师工作室展开合作,开设青瓷制作、炒青茶初制等特色课程,大力培养文化传承人。目前,已为3000余名农村劳动力提供培训服务。
二是产教精准融合,助推高质量就业。积极开展校企双边多边技术协作,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和在岗继续教育制度,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技能人才培养“零距离对接”。针对全市紧缺的养老护理员、物流服务员等一批人才紧缺专业,定向培养技能人才。同时,聘请100余名市内优秀技能大师、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和企业高技能人才组成“导师库”“讲师团”“工匠师资库”,培训机构可“点单式”邀请教师授课。
三是倡导优待“金蓝领”,助推共同富裕。全面推进企业和社会培训评价组织技能等级认定扩面提质,在学院内设立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考点8个。同时,引导企业按照岗位需求,给予优秀技能人才与管理人员、研究人才在职位、工资、福利、住房等方面同等待遇。分行业、分类别推动企业建立健全工资决定及正常增长机制,完善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政策,促进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持续扩大,在社会营造出“技能提升促共富”的良好氛围。目前,通过技能等级认定的技术工人,月薪可根据相应级别增加100-600元,慈星股份有限公司5名员工通过企业技能等级认定取得二级证书后,获得人才公寓申请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