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随着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技术更迭,“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就业矛盾凸显。破解这一结构性矛盾,应坚持需求导向,以优化供给为突破口,科学运用需求预测、动态跟踪、多方融合等举措,在量增质升中全面培育供需适配的就业新生态。
优化需求预测体系,下好以需谋供先手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促进就业也如此。在有的地方,就业市场对人力资源的需求逐年增长,但就业人数不增反降,原因之一是就业需求预测不灵敏,导致就业供给存在一定脱节。推进就业需求预测出新向实,可以建立统一的就业资源数据库与服务应用平台,进一步完善数据共享、统计分析、信息公布、结果反馈等工作机制,形成预测、决策、应用等各环节闭环。在此基础上,聚焦区域重大战略落地需要、重点行业发展趋势、高新技术变革前沿,采取综合预测、区域预测、专项预测等方式,加强对未来职业演进、岗位需求的分析研判,提前布局人才培养和供给,打好供需适配主动仗。
健全追踪管控机制,校准供需适配定盘星。价值创造范式的变革叠加生产关系的重塑,使得就业需求更加动态多变,增加了供需匹配的难度。提升供需适配度,可以建立健全追踪管控机制,动中求稳、变中促合。一方面,强化动态监管,严格落实周调度分析、月评估验证、季通报预警等制度,充分利用就业失业登记、社保、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统计等数据进行实时比对,从地区、行业、领域、群体等不同维度,对就业供需进行动态分析,准确把握供需发展趋势与变化规律。另一方面,及时纠偏导向,对影响就业供需适配的新情况新问题,通过优化就业资源配置、促进要素有序流动、充实政策工具储备等,将满足眼前急需与布局长远发展有机结合,推动供需同频共振。
促进多源融合贯通,打好供需连接组合拳。当前,供需不匹配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供给迟滞,本质上是学、教、研、工、产、服等资源要素与促进就业融合不够、衔接不畅。这就需要以深化教育改革、拓展技能培训、优化服务体系等为驱动,多举措、广路径推进就业供需精准对接。在产教融合上,按照“学业对标职业、专业对接产业”的思路,加快学科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结构调整,努力实现人才链与产业链“严丝合缝”。在技岗对接上,依托就业创业培训机构、企业实训基地、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提升技能培训与岗位需求的契合度,以劳动者的知识更新和技能精进力促就业供需匹配。在服务指导上,全面搭建省市县乡村五级贯通、多行业实时共享的就业公共服务网络,及时发布岗位需求信息,点对点、面对面搞好就业指导,以高效便捷的服务助力劳动者高质量充分就业。
(作者单位:四川省人社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