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铸就辉煌,技能照亮梦想。9月19日至23日,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在河南郑州举行,3420名技能英才汇聚中原,以匠心为笔、创新为墨,展开激烈角逐。最终,348名选手在106个项目中脱颖而出,摘得奖牌。9月23日晚,大赛在璀璨夜色中圆满落幕。
荣耀时刻 追梦人的高光绽放
闭幕式现场,灯光如星河倾泻,映照着一张张充满朝气与自信的脸庞。这里,没有了赛场上的紧张角逐,只有喜悦绽放,荣光流淌。
光影交错间,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悄然上演:从鲁班的木鹊飞天,到今日工匠的深海探测、电力守护,匠心的内核——那份对技艺极致的追求、对细节严苛的把控,穿越时空长河,依然炽热鲜活。
古筝清越、笛声悠扬,十余位乐者以国乐为媒,铺开一幅技艺交融的画卷。舞台两侧,技能高手展演正酣:非遗路氏木雕刀锋流转,翻糖艺术与面塑捏出人间百态,汴绣银针穿梭千年宋韵……千匠献技,人机共舞,传统与现代在此刻交织共鸣,“人人参与技能、人人崇尚技能”的热潮在会场内奔涌沸腾。
最激动的时刻终于到来,颁奖典礼开始。
光束如柱,聚焦领奖台。获奖选手们昂首阔步踏上这荣耀的舞台。有人头戴花环,有人身披队旗,有人高举双臂,还有人送出飞吻……每一个姿态,都恣意明媚。台下,观众们用力挥舞着荧光棒,用一片光海回应台上的璀璨。欢呼声、喝彩声,汇成一片:为拼搏加冕,为匠心喝彩。
“蓝色在我心中一直是一个冷静的颜色,我们在劳动争议调解时为了平复双方情绪,一般就会采用蓝色布置调解室。但今晚看到一片片蓝色为我们摇晃、欢呼,第一次觉得蓝色可以如此火热,如此浓烈。”劳动关系协调师项目金牌选手于珏动情地说。
站在光里,轨道车辆技术金牌选手何晓嫚仿佛看到了无数个自己日夜苦练的身影,也看到了技能为她照亮的广阔前程:“这光,是舞台的聚光灯,更是希望之光。”
这是属于所有技能人的高光时刻!世界技能组织首席执行官大卫·霍伊通过视频发来了热烈祝贺:“我知道现场氛围一定无比热烈,这是当之无愧的——大家都有理由为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
匠心逐梦 奋斗者的青春华章
这一夜的荣光,从不是凭空降临的幸运,而是无数个咬牙坚持的日夜。
区块链技术作为新入选的国赛精选项目,分为区块链运维、智能合约、应用操作和测试四个模块,对选手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近一年来,河南经济贸易技师学院教师杨帅几乎放弃了所有寒暑假,每天从清晨7点到晚上10点坚持高强度训练。面对日复一日的枯燥技术调试与测试,他坦言:“现在想想都不知道自己怎么坚持下来的,但既然选择了,就没有退路。”这份执着与坚守,为他稳拿项目金牌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样的坚持,在各赛项选手中如出一辙。长春数字科技职业学院的何晓嫚,作为轨道车辆技术赛项唯一的女选手,每天从早8点练到晚11点。面对“平举三四十斤车门罩板”的体力考验,她从不退缩:“这是一次来之不易的机会,大家都在比赛,我不能去旁边休息。”她清楚,“女生手更巧,在配线等精细工作上有优势”,便在擅长的领域打磨到极致,最终用金牌证明,技能之路的每一滴汗水,都不会白流。
备赛路上的挑战,不止技术难关。为达到动作精准、沟通自然的标准,养老护理项目金牌选手李孟芳因反复练习双手患上严重腱鞘炎,备赛的时候手腕经常疼痛不已,嗓子也因频繁模拟沟通多次发炎至“张不开嘴”。谈及此段过往,她只是一笑带过,仿佛伤痛随着比赛的结束一扫而空。
同样在备赛中经历一波三折的,还有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项目的铜牌选手郑飞。来自企业的他不仅要准备比赛,还要保证公司的日常工作。他坦言,这是一个双人项目,需要在不断地练习中积累经验,建立默契,“短短两个月的时间,我和队友同吃同住,每天训练15个小时,期间我还突发肾结石,非常感谢他陪我去医院检查。”郑飞动情地说。
正是这些在挫折中坚持、在压力下突破的瞬间,汇聚成了赛场上最动人的光芒。他们用汗水浇灌梦想,用专注雕刻未来,他们赢得的不仅是一场比赛,更是对那个执着追梦、技艺入心的自己的肯定。
薪火相传 技能强国的未来图景
“下面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大赛会旗交接仪式!”灯光汇聚之处,一面印着由活力红、生态绿、智慧蓝三色组成的“技”字会旗,在空中有力挥舞,划出了一道优美的弧线——河南省与第四届大赛承办地浙江省交接会旗。
这不仅是一面旗帜的传递,更是责任、使命与希望的交接。从黄河之畔河南,到东海之滨浙江,技能之光在闪耀,工匠精神在传承。
“技能成才不是口号,高考落榜不代表就走不远,只要在技能领域深耕,一样可以改变命运、锻造未来。”木工项目金牌选手刘德祥的逆袭故事,是技能青年的成长范本,他将更加坚定地走技能之路,“回去后我要继续投入训练,争取站上更高赛场,为国家争光!”
“拿了金牌,对我来说既是肯定,更是新的起点。”谈及未来,杨帅眼神坚定,充满了干劲,“接下来,我要好好总结经验教训,提升专业水平,把这次比赛的心得体会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学校的师生们!”
望着领奖台上那些青春的面庞、闪耀的光芒,57岁的装配钳工胡新华由衷地感到开心,他是本次大赛中年龄最大的参赛选手,还是一名老教师,“我参加大赛,就是为了积累比赛经验、培养更多后辈。”看到这么多优秀的年轻人愿意沉下心来学习技能,他真切地感受到“后继有人了”!
“学生们在大赛中尽情地展示自我、展示技艺,获得了较好的成绩。”河南化工技师学院副校长于海倍感欣慰、备受鼓舞,“我们会参考国赛比赛项目、技术方案,把好的经验带回去,把竞赛的成果转化到人才培养和培训中,为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做好准备。”
这一夜,技能荣光如此耀眼,这一夜,匠心火炬照亮前程。在大赛的引领下,一颗颗冉冉升起的技能之星,汇聚成璀璨星河,必将引领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人投身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更加坚实的技能支撑!(冯南 徐丽洁 王菁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