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招聘网

热点资讯

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

文章来源:本站编辑 时间:2017-12-15

人工智能正催生一场新科技革命。尽管当前人工智能技术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已有很多研究聚焦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根据当前的一些主要研究,笔者综合分析人工智能发展对就业的影响,为我国应对人工智能发展对就业带来的挑战提供参考。

人工智能发展对就业的替代效应和创造效应

当前实证研究主要关注了人工智能发展对就业的替代效应。尽管由于研究方法的不同,导致研究结论存在较大差异,但总体看替代效应不可避免。

如普华永道预测,到2030年,英国工作可能会有30%的自动化风险,低于美国(38%)和德国(35%),但高于日本(21%);其中运输和仓储(56%)、制造业(46%)和批发零售(44%)等部门的自动化的风险最高,卫生和社会工作等部门的风险较低(17%)。麦肯锡分析了800种职业所包含的2000多项活动发现,全球经济中一半以上的活动可能会被取代;尽管没有工作会被完全取代,但是60%的职业中至少有30%的活动会被取代,容易被取代的工作主要是在结构性和确定性环境下的体力劳动以及数据收集和处理工作。

人工智能发展对就业同样具有较强的创造效应。

一是人工智能快速发展会促进经济发展,继而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如麦肯锡在《中国人工智能的未来之路》中提到,人工智能领导的自动化可以使中国经济生产力提高,每年可以增加0.81.4个百分点的GDP。另外,人工智能的崛起还非常有可能创造出新的产品和服务,进而催生出新的职业和业务,类似于互联网经济产生的效应。

二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对其他产业具有关联带动效应。就像智能手机的出现,看似替代了一些岗位,但同样衍生出更为广阔的新市场,产生了新的就业机会。

三是人工智能发展带来工作效率的提升,继而降低成本、增加需求。如《经济学人》中提到,美国ATM机的出现曾造成银行职员的大量下岗。但运营每家分支机构的成本降低,反而让银行有足够的资金去开设更多的分支机构以满足顾客需求。因此,美国城市里的银行分支机构数量在19882004年期间上升了43%,银行职员的总体数量也随之增加。

尽管人工智能发展可能带来较大规模的替代效应,但很多学者仍持比较乐观的态度。许多专家认为,新技术创造及衍生的工作岗位将远远超过它所取代的数目。不过,这种乐观应该是谨慎的,除了需要应对可能出现的大规模结构性失业,还要考虑收入不平等、社会稳定等各种相关的问题。

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与岗位性质有关

业界普遍认为,人工智能对一些岗位的冲击较大,特别是一些常规性、程序性工作。有学者提出“五秒钟法则”,即如果人可以在5秒钟内对一项工作需要思考和决策的问题作出相应决定,那么这项工作就极有可能被人工智能技术全部或部分取代。因此,翻译、新闻报道、保安、客服、财务、司机等职业被替代的可能性较大。可以看出,人工智能的替代范围不只局限在“蓝领”范围,一些“白领”岗位也面临被替代风险。

另外,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还与工作内容有关。如果是技术直接代替人的工作,则以替代效应为主;如果是辅助或人机协同工作,则更可能表现出积极的促进效应。如美国商务部首席经济学家办公室分析了自动驾驶汽车对司机职业的影响。研究发现,在1550万人规模的司机职业中,运输乘客和货物的职位(约380万人)受自动驾驶汽车的影响最大,而利用汽车提供服务或通勤至工作地点(将汽车作为工具,而不是模式手段)的司机(约1170万人),包括急救人员、建筑行业从业者、维修安装人员和个人家庭护理助手等,将会受益,生产力和工作环境将得到极大提升。

积极应对人工智能的挑战

人工智能迅速发展是大势所趋。国家需要从宏观层面提前布局,以应对人工智能发展对就业可能带来的挑战。

一是加强就业失业监测,及时掌握不同行业、不同群体就业失业的变化情况,完善失业预警机制,对可能出现的失业风险提早应对。

二是优化高校专业设置,根据未来产业发展需要,加快设置和发展人工智能相关专业,为适应人工智能发展提早做好人才储备,使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相匹配,避免结构性风险的扩大。

三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重视对传统产业工人技术技能升级培训、转岗转业培训,使其具备人机协作能力和生产性服务业业务能力,引导就业结构向新兴业态和第三产业转移。

四是加强社会保障,针对新技术经济下的多元就业形态,探索适应不同特点人员的多元化社会保险办法;加强对失业风险的防范和应对,及时做好受冲击人群的就业服务;加强失业保险、医疗补助、贫困家庭救助等措施,确保社会各群体共享技术进步带来的红利。(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 鲍春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