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招聘网

热点资讯

中国特色的农民工发展道路

文章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时间:2018-10-23

我国农民工群体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改革开放4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亿万农民工经过艰苦奋斗,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民工发展道路。农民工正从工业化、城镇化中的劳动大军,成长为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2017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87亿人。我国农民工规模之大、贡献之大、影响之大,在世界范围前所未有。

光辉历程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推动农村改革率先起步,催生了我国农业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农村改革使大量农业富余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急需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增加收入。在这一背景下,198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鼓励集体和农民本着自愿互利的原则,将资金集中起来,联合兴办各种企业。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户籍在农村、打工在城镇的“农民工”称谓应运而生,形成了“离土不离乡、就地进工厂”的农民工大规模发展的第一次浪潮。

上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率先发展的东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对劳动力需求旺盛。经过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徘徊”,一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形成了农村劳动力“离土又离乡,进城进工厂”的农民工大规模发展第二次浪潮。

进入新世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农民工从数量、素质上都有了大的发展,形成了农村劳动力跨省转移的大规模发展的第三次浪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加快农民工市民化。国务院还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到2017年底,全国有近8000万名农民工及其家属子女落户城镇,我国已有5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实现了转移就业。农民工走向提升技能、融入城市的市民化新时代。

卓越贡献

农民工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主要贡献集中在五个方面:

为农村增加了收入。农民工的务工收入占到农民总收入的50%以上,改变了农民传统的收入结构,提升了农民工及其家庭的消费水平,尤其是“打工一人,脱贫一户”,为新一轮脱贫攻坚发挥了重要作用,“创业一人,脱贫一拨”,为振兴乡村提供了新生力量。

为城市创造了财富。农民工是我国制造业、建筑业和一般服务业的主力军,从业人数占建筑业总人数的81.8%、制造业的73.6%、物流餐饮等一般服务业的67.4%。农民工是我国人口红利的主要承载者,以劳动力的低成本使我国制造业、建筑业保持了比较优势。从汽车制造业看,一线组装岗位70%以上是农民工,手机、电器制造也是如此;从建筑业看,5000万名建筑从业人员中,4000万人是农民工。农民工进城促进了第三产业,尤其是家庭服务、快递、外卖等新业态的快速发展。农民工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功不可没。

为改革开放增添了活力。农民工流动就业蕴含着深刻的经济体制变革因素。我国的农民工率先自主选择就业,冲破城乡二元体制的束缚,直接推进城市统包分配的传统劳动用工制度的变革,使计划经济下的“一厂定终生”向市场经济下的“一技养一生”快速转变,实现了我国主要劳动力资源的市场配置,形成了双向选择的全国劳动力大市场。

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发挥独特作用。我国农民工人数众多,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劳动争议时有发生,但劳动关系总体稳定。这得益于我国党政主导、多方协同、快速处置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独特优势,也得益于很多农民工在获得自身发展过程中,对“劳资两利”政策的充分理解与贯彻。这被世界上许多国家认为是协调劳动关系“中国经验”。

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人力资源支持。中国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和有技能的农民工正在组合起来,成为“一带一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力量。农民工技工走出国门,在需要他们的地方施展技能,带动了当地的就业和工人技术提升。可以说哪里有中国企业,哪里有合作建设项目,哪里就有农民工技工的贡献。

鲜明特征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民工发展取得伟大成就,也显示出鲜明的发展特色。坚持党对农民工发展的领导和在不同阶段解决突出问题的有力指导,是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改革开放新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并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将个体私营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使快速发展的非公经济中小企业成为农民工就业的主渠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并将其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以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导,我国农民工发展取得世界瞩目的显著成绩。

从国际比较看,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鲜明特征主要集中在:

一是坚持就业带动。坚持统筹城乡就业,主要是引导农民工有序外出务工就业、鼓励农民工就近就地转移和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立足于农民工获得相对稳定就业机会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十一五”期间农民工新增就业4500万人,“十二五”期间农民工新增就业4000万人。

二是保障土地权益。我国农民对土地有特别的情结,不到不得已的时候不会转让。保留农民工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权,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国家保留给农民的财产权益,更对农民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发挥着稳定作用。让农民既进得了城,又回得了乡,能够在城乡间双向流动,不会既失业又失地。相对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大多数是农民卖掉土地或农场进城务工经商来说,我国对农民工保障土地权益是制度上一大创新。

三是注重渐进转移。农民工落户城市,快速转移是愿望,渐进转移是现实。农民工融入城市所需要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投资是项巨大投入,这决定了农民工市民化是个渐进过程。坚持分阶段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融入城市,使农民工从就地就业到进城就业,再到跨省转移;从东部集聚到中西部就地发展,逐步形成东中西部合理流动;从城乡间大规模流动到农民工实现城镇稳定就业、逐步融入城市。“十三五”期间,我国将使1亿左右的农民工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定居落户,鼓励1亿农民工在中西部地区就地就近就业。

四是维护劳动者权益。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企业和劳动者依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法律框架。尽管涉及农民工的劳动争议时有发生,但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中国特色的解决办法、快速处置集体劳动争议的创新实践,使我国的劳动关系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保持了持续稳定,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

新生代农民工正成为我国经济转型中的宝贵人力资源。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素质较高,接受新事物快,易于融入城市。加大对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投入,提升他们的技能素质,使他们从以体力型为主,走上以技能型为主的发展新路,以适应经济转型对人力资源的新要求,从而支持“中国制造”转向“中国精造”,进而向“中国创造”的转变。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动机强烈。他们的权益诉求与其父辈相比正发生着明显的变化:由以往进城挣钱回乡,向进城谋取城市生活转变;由要求工资支付保障,向要求提供社会保险转变;由改善住宿条件,向要求提供公共服务、分享企业和城市改革发展成果转变。同时,他们的追求也开始向权益平等、归属感、自我价值实现的精神层面拓展。他们的殷切期待正是实现共享发展新理念的新实践。

新契机 新变化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速度在加快,传统产业在不断转型升级,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在稳步推进,这些都给农民工带来改变生活的新契机、提升自身的新动力。农民工与生俱来的市场经济特质与经济转型的要求相契合,出现“三新”的发展趋势。

大量的新生代农民工投身家庭服务、快递、送外卖等新业态。近年来,家庭服务业持续上行,年均吸纳农民工百万人。2017年家庭服务业从业人员约2600万人。另外,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快递大国,快递业的发展带动大量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创业,可以说,是农民工支撑着快递业的崛起。

大批优秀农民工技工正在成长为新工匠。在工匠精神的激励下,新生代农民工通过企业技能培训和职业院校培养,出现技能人才数量快速增长的趋势。从增量发展看,每年职业院校培养的技工人才数量不断增多,同时,新增农民工技能不断提升。农民工新增就业主要来自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的新成长劳动力正在成为新增农民工的主要来源。集中资金对他们加大“技能武装”和“技能速成”培训,使他们越过早期做体力型普工的阶段,直接成为技能型的现代产业工人。从存量提升看,近年来,每年有近百万农民工成长为高级技工、技师。当前还要继续针对年龄在三四十岁、因种种原因错过学历教育、技术尚好的农民工,采取技能竞赛的方式,使他们加入到技能大军中。

“五有”农民工返乡创业催生新“城归”。近年来,“城归”创业正在异军突起,一拨拨曾在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务工经商的农民工,经过城市打工的历练和积累,带着技术、项目、资金和营销渠道,怀着对家乡的情感返乡创业。他们为振兴乡村注入生机,尤其是在扶贫攻坚中发挥着吸纳就地就业、推进精准脱贫的开拓作用。“城归”创业正以独特的方式,解决着中西部边远地区留不住劳动力、招商引资困难、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难以落地等诸多难题,丰富着新型城镇化的新实践,在中国经济转型中呈现闪光点。

形象地说,当年坐着火车进城打工,现在开着汽车回乡创业,“城归”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末梢神经发力,是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富有创新和活力的生力军,更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共享改革成果的有效途径。

但是,农民工融入城镇仍面临着缺少技能、稳定就业难、住宿条件差、大城市落户难、维护农民工劳动权益难等突出问题,需要在发展中解决。

迎来市民化的新时代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中,中国农民工发展翻开新的一页。

从经济转型看,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购买服务将追赶购买产品,而购买服务中的家庭服务、外卖、快递等业态,正是农民工劳动参与率最高的行业。农民工就业“三新”趋势正在展示着新走向,那些工业化中挑起产业工人大梁的农民工,在新业态中仍然肩扛重任。

农民工从承载二产的主力军到承担起三产的生力军,给快速发展的城镇化带来活力,农民工市民化的推进支撑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支持着中国劳动参与率保持世界第一。走入新时代,产业升级的空间大、速度快。新型城镇化给农民工带来改变生活的新期待,也带来改变自己的新动力。

现阶段,农民工市民化要努力做到“十有”:

进城有工作。鼓励大企业大项目吸纳大批农民工有组织就业,大力发展农民工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新业态和中小微企业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发挥新零售吸纳农民工灵活就业的作用,使农民工就业适应经济转型的新需求。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使农民工就业信息实现全国互联互通,助推农民工排除就业信息不对称的烦恼。促进贫困地区农民工稳定就业,精准脱贫。

上岗有培训。造就庞大的农民工技能队伍,要在培训制度上借鉴国际经验,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技术工人培养模式,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加快形成政府、企业、个人共同承担的农民工培训资金投入机制,实施全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对数以亿计的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

劳动有合同。要对建筑业、餐饮业、家庭服务业等流动性大的行业使用简易劳动合同,将口头协议转变为适用于农民工的简易协议。探索一套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劳动管理办法。

报酬有保障。清理欠薪“顽症”要重拳出击,解决问题须精准发力,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持续攻坚,使欠薪在我国建设现代化国家中成为历史。保障农民工收入随劳动生产率提高合理增加,支撑起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参保有办法。今后一个时期内扩大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社会保险覆盖面,使灵活就业农民工可以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保障他们“不管到哪儿干,养老保险接着算”。妥善处理老农民工历史欠保问题。建设健康中国,加强农民工健康保护。

子女有教育。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寄托着广大农民工家庭融入城市的新期待,要将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各级政府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安排,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以公办学校为主接受义务教育,实现“两为主”(以公办为主、以政府支持为主)。对暂时未能在公办学校就学的,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教育质量有保障的普惠性民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要逐步完善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就地参加中高考的实施办法。

住宿有改善。实现居者有其屋也是农民工的夙愿,“租售并举”的住房政策也在吸引农民工。将农民工住房纳入城市住房建设统筹规划,推进以满足农民工为主的新市民需求的住房制度改革。采取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租赁补贴等多种方式,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探索在大城市、特大城市城乡交错地带规划、建设小户型租赁住房。

维权有渠道。法治中国给农民工带来权益保障,让农民工的腰杆挺直。畅通维权渠道,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是农民工工作最基本的职责。我国有被世界称为“柔性调解”的东方经验。要针对农民工劳动争议多数为小额案件的特点,制定简易劳动争议仲裁程序,建立农民工劳动争议申诉“绿色通道”,提高农民工集体劳动争议的处理效能;按照“鼓励和解、强化调解、加快仲裁、衔接诉讼”的要求,及时公正处理农民工劳动争议。

生活有文化。落实好对农民工集中居住点实施的“两看一上”工程,使农民工方便地看报纸、看电视,有条件的能上网。鼓励农民工阅读,积极开展符合农民工特点的精神文化活动,发展为农民工服务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鼓励企业、文化单位、文艺工作者和其他社会力量为农民工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多方入手满足农民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农民工文化素养,培养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增进新老市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包容和共鸣。加强对农民工的人文关怀,通过宣传、表彰优秀农民工等方式,努力营造理解、尊重和关爱农民工的良好社会氛围,促进社会融合。

发展有目标。农民工市民化要实现两个基本转变,一是从普工到技工的转变,有条件的还可以向技师、高级技师发展;二是从农村居民向城镇常住居民转变,成为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或在城镇落户的新市民。一方面要深化公共服务供给制度改革,为农民工提供培训就业、社会保障、公共卫生、随迁子女教育、住房保障、文化生活等服务;另一方面,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

保障农民工依法享有民主政治权益,加强和创新农民工中党团和工会组织建设,也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梦,也是每个农民工的梦。到2020年,我国农民工数量预计将达到3亿左右。激发农民工这支举世无双的新型劳动力大军的力量,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才能更加强大。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促进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给进入新时代的农民工很大鼓舞。农民工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解决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宽容失误、鼓励探索、分步推进、成熟先行。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要敢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使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得以充分发展,使中国特色农民工发展道路取得更大成效。

40年风雷激荡,中国改革开放创造出人类命运史上绝无仅有的跨越式发展道路,中国农民工闯出一条世界农业劳动力转移史上的超常规发展道路。

40年登高望远,时间镌刻中国农民工恢弘的发展历程,时间还将见证中国农民工实现梦想的新希望。

(作者系人社部原党组副书记、原副部长,国务院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原主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