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招聘网

人在职场

“海归”就业:放下光环,认清形势

文章来源:一览英才网 时间:2019-04-12

1872年第一批官派幼童留美算起,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留学史至今已有140多年。期间,一批批负笈海外的学子投入祖国的建设,对国家的基础建设、社会文化、人文思想历史等领域均作出难以磨灭的贡献。但与这些父辈不同,当下的“海归”正面临前所未见的危机:留学光环逐渐褪色,就业难日趋凸显。

“夹道欢迎”不复存在

近日,“留法学友”与智联招聘针对在沪留法归国人员召开小型招聘会。在就业形势报告上,欧美严峻的就业形势被作为开场白,这引起在座许多曾经留学法国的中国学生的共鸣。

失业问题是今年重要的经济特征,数据显示,2012年11月美国失业率为7.7%-8%,欧盟国家的失业率为11.7%,发达国家的失业率居高不下。

在此背景下,一批中国留学生开始把目光投向国内,学成的他们打包行李回国谋业。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不断攀升,出国累计总数从2003年底的70.02万人,到2007年底的121.17万人,再到2012年底的264.47万人,其中2007年到2012年五年人数增长了118.2%。与此同时,一批批“海归”回到故土。改革开放以来留学回国人员累计总数从2003年底的17.28万人,到2007年底的31.97万人,再到2012年底的104.87万人,其中2007年到2012年五年增长了228%,增幅远超出国那组数据。

另一组更直观的数据可以反映归国人员越走越快的脚步:改革开放以来回国总数占出国总数比例如下:1978年-2003年为24.7%,1978年-2007年为26.4%,1978年到2012年则达到41.3%。

过去五年,智联招聘简历库也目睹着“海归”简历悄然飙升:从2009年的241.3万份到2010年的64万份,再到2011年的89.28万份。

毫无疑问,“新回国潮”已经到来。

不过,不同于前几代留学生,这次迎接“海归”的恐怕不是夹道欢迎,相反,他们要想在国内就业变得越来越困难。目前,“海归”就业面临双重竞争:一方面是百万级本土高校毕业生,另一方面是数目同样可观的“海归”群体。

更不乐观的消息是,“海归”的光环早已褪去。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就在过去十年,国内招聘者对海归的印象从“天之骄子”转变为后来的“海带”、“海豚”等负面印象,直到近几年,这种负面印象逐渐消除,招聘者将海归视作普通求职者。近期,智联招聘的海归就业力调查显示,近7成招聘者表示对海归将“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放低身段”似乎已成为海归们的共识。智联招聘近期调查显示,近7成海归对于月薪的期望值在3000-8000元,其中33.65%的海归期望月薪为3000-5000元。

放下“留学投资回报公式”

调整心态,融入本土,是海归们需要补上的就业课。在客观评价个人优劣势(包括语言、技能、经验、视野、思维、适应、人际等)之后,根据智联调查,留学生最需解决问题前三名是:定位(定位困难:高不成、低不就)、心态(国内大环境的落差)、薪酬福利(与国外同学的差距)。与此同时,不能忽略用人单位的意见,他们认为海归最大的问题依次是:好高骛远、所学专业无用武之地,空有理论知识而无实践经验。显然,海归们在就业市场上的“心态”并不为招聘者看好。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但如果还有海归找不到工作,需要把视野放得更大些。根据智联的调查,海归就业城市扎堆京沪——37%在上海,31%在北京,其余在其他城市。并且,追捧“大”公司。超过50%的留学人员选择外商独资或中外合资企业,选择民营企业不到5%。讽刺的是,根据岗位更新动态,民营企业公布的职位占招聘海归职位的52%,是市场上绝对“招聘主力”。

盲目“求大”与学生对留学的预期有关。“买房钱拿去留学,回国后情何以堪”是许多留学生的心结,心里默算所谓的“留学投资回报=月薪/百万留学经费”。事实上,与本土学生相比,海归平均薪酬根据不同年限会有更明显的变化,根据智联调查,不同年限海归的平均薪酬为:1年,8.3万元,2年,13万元,工作3年,则达到32.7万元,这里呈现出一个“鬼资”起步,“兔速”增长态势,切莫死盯一时薪酬。

潜力匹配稳定找到好工作

对于正迷茫于找什么工作的“海归”来说,就业要明确“三业”:行业、职业、企业。问问自己想去什么行业,想干什么职业,想进入什么类型的企业……这些问题答案的交集就是你的就业方向。

明确个人定位后,关注市场需求也必不可少。据岗位统计,目前,对“海归”需求最多的行业包括能源/矿产、贸易/进出口等,最多的职业有销售营销、市场营销、教育培训等。在求职过程中,要注意不断扩大求职渠道,关注招聘网站、社交网站、商会、学友会、海归组织等发布的求职信息。

目前,招聘方对“海归”的要求可归纳为:潜力匹配稳定,即在考察海归的学习、技能潜力同时,注重求职者的稳定性与忠诚度。能力考察包括沟通表达、逻辑思维、创新意识、团队合作、个性特点(诚信自律、进取心、责任感)等。

中国“海归”五代史

根据我对留学生群体的特点,可以将“海归”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海归是两次鸦片战争之间,洋务运动提出师夷长技自强,一批幼童被派到海外学习。1854年,当容闳从耶鲁大学毕业回国后,成为现代意义上第一个真正的留学生,也开辟了中国留学运动的大潮。这批留美幼童包括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回国后创造了中国第一批铁路)、欧美同学会创始人之一梁敦彦等。不过,此时属于中国官费留学时代。

第二阶段的海归是在1900年-1927年期间,他们的目的地包括日本、法国、苏联等,不少人经历的是勤工俭学的求学历程。他们中比如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海归推翻了清政府。后来,周恩来、邓小平、陈毅等人深刻影响着辛亥革命后新中国的走向。并且,不光是政治家,这群海归中还诞生了鲁迅、胡适、蔡元培、巴金、徐悲鸿等人,他们对中国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三阶段的海归为1927年-1949年,主要是赴欧美留学生,他们中诞生了许多诺贝尔奖科学家,比如杨振宁、李政道等。

第四阶段的海归是1949年-1965年,新中国成立后,这些都是留学于前苏联和东欧的社会主义盟国的留学人员。这批留学人员基本上回到国内,他们对新中国的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五阶段的海归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到今天的全方位留学时代。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一次留学潮,留学人员遍布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教育部统计,在中国目前大学校长里,78%是留学人员,博士有63%,像中科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里,海外留学人员占比很高。和前四代相比,这代海归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这是时代赋予的特点,并且,留学人员的家庭与学历背景也日趋多样,年龄跨度巨大,是一个“全民留学”时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