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招聘网

选择宣讲会

告诉你90%应届生不知道的校园宣讲会正确打开方式

文章来源:搜狐网 时间:2018-08-29

宣讲会的典型“流程”

1小时的宣讲会里:10分钟放宣传片、20分钟介绍公司、10分钟校友分享&交流经验、5分钟介绍招聘流程和岗位、最后15分钟留给同学提问。

直接网申不行吗?

一般来说,宣讲会对于校园招聘的流程有三种安排:

1)宣讲会现场收简历,随即组织笔面试。这一定是不容错过的机会。

2)宣讲会现场并不接收简历,而仅对企业进行介绍,之后应聘者还是必须进行网申。这种宣讲会需要同学衡量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因为宣讲会现场介绍的很多信息在企业官网上同样可以获取,有些企业还会专门制作视频宣讲文件供同学参考。

3)企业事先通知已通过网申审核的应聘者前来参加宣讲会,而且很少临时增加面试名额。遇到这种情况,如果没有在之前进行网申投递简历,“霸王面”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提前做好调查,有的企业,错过就得等下一年了。

一个宣讲会能对拿offer起多大作用?

包括公司介绍、校友关系在内的显性信息

当然,这些信息并不足以支撑你最后的抉择,所以在宣讲会现场,你还可以进一步提问挖掘。企业一般都会在宣讲会的最后设置自由提问环节,这既是一个获取信息的机会,也是一个很好的展示自我的机会。少数企业可能会在现场提问环节放出2个直接进入初选面试的名额,只要你的问题让企业觉得够新颖、够吸引对方试图了解你。

如何在自由提问环节提出有质量的问题?

首先,避免提“垃圾”问题。比如,宣讲会上被问得最多的“你们公司今年招几个人”“我学某某专业的,能不能进你们公司”等等。这类问题在企业介绍中大多已经详细说明,或者属于企业基本情况。问出这些问题会让企业觉得你对他们缺乏基本的了解,并且在宣讲会前没有做任何准备,也就不会觉得你有强烈的意向想加入他们。

其次,转变提问方式,以获取更多的信息量。比如,将“贵公司的面试过程如何?”“面试有几轮,用中文还是英文”等,改为提问“参加交流的某校友或员工,能否分享一下自己当年参加面试或者在企业发展中的个人经验”,或者“作为师兄及过来人,您对于想加入某企业的校友有些什么建议”等。既可以套套近乎,又可以深入了解企业的文化背景、员工的成长历程等参考性信息。这样的问题容易引起招聘者的情感共鸣,也可以将宣讲会带入高潮,是企业和应聘者双赢的策略。

最后,在宣讲会前做足准备。在参加宣讲会前,根据自己对企业的了解,对感兴趣的问题做一个列表,听宣讲会时得到有效信息后逐个排除。如果希望通过提问加深印象,则要准备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比如该企业的发展战略,对某一个目前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某一领域的发展趋势等。但是要记住提这类问题一定要事先思考自己的答案,否则招聘官来一句“那你怎么看呢”,把皮球踢回来,准备好的可以很出彩,与招聘官、甚至企业高层形成交流,反之则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关于企业文化等隐性信息

企业高层及HR都是身经百战、打太极的高手,当学生问到诸如薪酬福利、加班情况、员工流动率等棘手问题,往往会被他们极具诱惑力但无任何信息量的回答四两拨千斤,因此许多关于企业文化的隐性信息,则需要靠敏锐的观察和对潜台词的破解来获得。

可以从以下角度获取隐性信息:

首先是,宣讲会的组织水平。一般来说,大企业在组织招聘会前会与学校就业部门进行多次沟通,确定日程安排,提前布置场地,并对宣讲会的各环节进行反复演练。而管理水平有限、准备不充分的企业,则容易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迟到、宣传片临时出问题、环节衔接不上、介绍前言不搭后语等。

其次是员工形象。员工的言谈举止、精神状态,以及员工之间的合作与沟通,甚至员工的着装仪表都可以透露出一些有关企业文化的信息,需要细心的观察。

此外,潜台词需要用心领会。比如“能在压力下保持良好的工作效率”,可能在说该岗位需要经常加班;“适应快节奏的工作环境”,可能是需要经常出差;“关注细节”则可能是工作比较琐碎。

90%应届生不知道的参会的技巧

调整心态,“找一份合适的工作”

“用技巧搞定公司”的想法转变为“找一份合适的工作”。

在求职准备阶段,很多同学会去学习“如何反套路招聘官”“如何提高面试通过率”“如何搞定公司”,会背一些面经、穿衣宝典、群面攻略等。这样做的好处是,避免自己因为无知而犯错或是在面试中感到紧张。对于找工作,这无疑是有用的,但是利用这些攻略之前,小蛙提醒同学们要先认清自己的内心,申请的公司和岗位是否适合真正的自己。否则,通过这些办法拿到的offer,可能会在之后的工作中产生很多副作用。

细想一下,如果你是一个活泼开朗、大大咧咧的人,却按照“面经”的要求把自己假装得“严肃细致”,成功地“欺骗”了面试官,那么,当这个企业最后决定将一个需要长期保持“严肃细致”的岗位给了你,你能hold多久?

错招一个人,对企业造成的损失要远远小于求职者的损失。企业可以较为轻松地在实习和试用阶段淘汰当初伪装成合适的人,而对于当初成功“伪装”而得到职位的同学,恐怕要失去应届毕业生的身份和至少大半年的时光了。

学会取舍,自制宣讲会日志

知己知彼,有的放矢。

对于企业的认识,同学们首先需要区分“做秀”与宣传。一部分企业举办校园宣讲会的目的在于宣传,宣讲会受众不仅是优秀人才,也是潜在的客户群。一些企业总共的职位需求量才十几人,却到全国十几个城市、几十所著名高校进行宣讲,平均每个学校录用不到一个人;有些甚至将宣讲会做成了产品推介会,“挂羊头,卖狗肉”。这都需要同学们提前做功课,在网络上了解企业往年、或在其他城市的招聘情况,尤其是招聘规模、流程,做到量力而行。

对于已经确定要参加的宣讲会,更是要多方位获取信息,如企业业务和概况的介绍、企业文化、人才培养机制和发展战略、薪酬福利、校园招聘申请流程、以往应聘者的经验分享和建议等。

必要的情况下,自制一个宣讲会日志,每天更新信息,记下重要的宣讲会的时间、地点,以免错过或者冲突。另外还可以在日志中记下每场宣讲会自己的进展,如网申时间、笔试重点、首轮面试情况等,以免战线一长,自己先乱了阵脚。

“统一模板”到“特别定制”

很多同学抱怨,自己能力明明比其他人强,为什么别人进了面试,自己却在简历筛选环节被刷?

如果是在网络上投递简历,计算机对于简历中关键词的筛选自有规定,你只需要尽量准确地将该企业、该岗位JD中的能力要求刻画在简历中。

如果企业在宣讲会现场收简历,为了能在一天之内从成百上千的简历中迅速筛选出一百人以内进入面试,企业确实是需要进行“秒杀”的。

首先是现场“秒杀”。在宣讲会结束后一些企业会分岗位排队交简历,一般也会简单地和交简历的同学交流两句。这时候,如果外在形象和应聘岗位需求有着明显差异的人,一定会被在简历上做记号,直接淘汰。比如,一个人应聘人力资源岗位却衣着邋遢或形象太潮,就会被立刻认为不合适;反过来,应聘设备工程师岗位,却衣冠楚楚甚至喷香水,也可能被认为不能下基层吃苦。不必说HR们“以貌取人”。时间有限,HR不是来给你当人生导师的,这只是统计学——在形象上更接近的人里,适合的人往往更多。

接着是简历“秒杀”。格式混乱、过度包装、缺乏针对性等都是致命错误。比如,附上求职信的,如果求职信一看就知道是统一模板,HR或许一眼都不会看,甚至会觉得这样的人投机取巧。如果你真的是想去某家公司的某个职位,请一定要做针对性的准备。比如,在简历开头附上自己听完宣讲会后想要进一步了解的问题,在自我介绍部分把自己和公司的岗位需求进行对应,甚至另给一份分析报告,阐述自己对这个行业或企业的理解……这些做法,会更容易得到HR的认可——至少说明,你真的是有求职意愿,而不是来凑热闹的。

早些到达,坐在主席台视线容易落到的地方

不要小看自己的位次,如果是能够和主席台目光交流的地方,不仅会在潜意识中为HR留下印象——保持微笑,保持热情,整洁大方,而且也无形中增加了你想提问时被点到的几率。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因为害羞而躲着现场的企业工作人员,一个劲儿地朝后面坐,或者工作人员和他说话他不带搭理。试想一下,如果你今天不愿意和他们有接触,别人又怎么愿意和你成为工作伙伴呢?当然,并不是提倡你夸张地表演,而是要传递出真诚的态度和对他人的尊重。如果途中你发现自己完全不想加入这个企业,在不影响他人的前提下安静退场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留在现场,就应该珍惜自己和他人的时间,尽可能地专注与思考。

着重关注想要申请的部门的宣传片

宣讲会上播放的宣传片,有的是一个工作场景的展示,有的是员工的现身说法,还有的是演绎一个具体问题的解决。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去重视这个呈现。

比如有的宣传片是讲在这个部门内一项具体工作的实施记录,你可以注意他的工作流程是什么样的,主管是谁,同事们都做一些什么样的工作,遇到问题时向谁求助,向谁请示,谁是你的汇报对象等等。留心并记录,也许你面试的时候发现面试官很面熟,对,如果你说出你记得他,在宣传片里给你留下很深的印象,是不是也能为自己的面试加分不少呢?

准备简历+作品集+30秒高质量自我介绍

宣讲会结束了,不少同学马上收拾东西走人,这没有任何问题。但如果这个企业是你渴望加入的,并且没有会后收简历的流程,建议会后找到HR或者工作人员,递上一份简历+一份作品集+30秒的高质量自我介绍,让对方对你产生兴趣。

没必要很夸张地围着主讲人转,因为如果仅仅是因为宣讲让你就特别想加入企业,HR有可能会认为你过于情绪化和不成熟。

总而言之,你渴望加入一家适合自己的企业,企业也同样渴望找到适合企业的员工。大家的时间都很宝贵,所以,拿出诚意来真正地为自己做好选择、做好准备并积极建立起自己和企业的联系,企业也一定会用自己的诚意来回应你的选择——因为,尽管今天是面试官和同学,明天,就是一起工作的同事和伙伴。

宣讲会是不是比你想象中的学问要多?磨刀环节,面试一定事半功倍!


分享到: